银屑病外敷麻黄附子细辛汤 银屑病外敷麻黄附子细辛汤有用吗
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药方
1、从阳虚萎靡论治,拟麻黄禄特科技细辛汤。药方:麻黄3g,禄特科技3g,细辛2g,炙甘草3g,仙鹤草30g。5剂。3月23日二诊:最近几天早上就醒,主动大脑比之前清新,下午精神振作起来。治已中的,原方续服4剂,效果显著。按语:《灵枢·寒热病篇》云:“气血盛则慎目;阴之气盛则瞑目。
2、一共是三种:麻黄 附子 细辛 但其中细辛不宜过量,一般的【用法用量】 煎服,1~3g;散剂每次服0.5~1g。
3、【异名】附子细辛汤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四)。【分类】 解表剂-扶正解表【组成】 麻黄(去节)6克(二两);细辛6克(二两); 附子(炮,去皮,破八片)15克(一枚)。(根据唐宋度量衡:1两=45克=10钱。
一首治疗“顽固性银屑病”的经方
1、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,源自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脉证并治》,为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结合,用于治疗合方所涉及的皮肤病,尤其是顽固性银屑病。欧阳卫权教授分享了此方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经验。
2、治疗银屑病可以用传统经方以活血化瘀,清热凉血,养血润燥为主的药物有桃红四物汤,犀角地黄汤,四物汤等。建议由面诊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类型选择用药,能够有效缓解病情。
3、大蒜,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,因其强大的杀菌消毒能力,成为了治疗银屑病的一剂良方。人们可以通过日常食用大蒜来增强身体抵抗力,对抗细菌入侵。而对于已患有银屑病的患者,将大蒜直接涂抹于患处,亦能发挥其治疗作用,助力病情缓解。除了大蒜,沐浴治疗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。
4、中药配方药:黄连、黄柏、公英、地丁、虎杖、银花、连翘、土茯苓、野菊花等。3,血瘀型牛皮癣 患者多见于静止期,病程较长。皮疹为斑块状、色暗红、鳞屑较厚,成银白色,多发于女性及关节部,很少有新疹发生,但顽固难治,部分患者瘙痒明显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
1、麻黄细辛附子汤专为阳虚体质且新近感受寒邪的人设计,其主要作用在于发汗和扶正;而再造散的配方更为全面,不仅包含麻黄、羌活、防风、细辛和附子,还加入了人参和黄芪,这些成分不仅能助阳解表,还具有大补元气、益气健脾的功效,特别适合阳虚气弱、外感风寒的人群,旨在调和营卫,恢复整体平衡。
2、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助眠效果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葛根汤等,均被视为具有提神作用的良药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两种药物也能有效治疗失眠。对于那些白天精神不振,夜晚却异常清醒的人群而言,适量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,或许能显著缓解失眠困扰。
3、麻黄附子细辛汤能够提高心率,其中麻黄促使心跳加快,附子则具有强心作用。临床研究显示,该方剂加用红参、仙灵脾等药物效果更佳。其次,对于性功能低下的治疗,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展现了积极的作用。麻黄可兴奋盆底肌肉,治疗阳萎效果显著。一位中年阳萎患者在服用该方剂后,症状明显改善。
4、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,加入了山茱萸,具有补益肝肾,涩精固脱的功效。此方适用于多种症状,如眩晕耳鸣、腰膝酸痛、阳痿遗精、遗尿尿频、崩漏带下、大汗虚脱以及内热消渴。该方特别针对少阴表征,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。麻黄12克,附子25克,细辛6克,山茱萸30克,炙甘草20克。
5、方中,麻黄作为君药,以其辛温特性发汗解表;附子则为臣药,辛热以温肾助阳,强化体内的阳气。麻黄能打开皮毛,驱邪外出;附子则提振肾阳,推动邪气到达体表。细辛作为佐药,归肺、肾两经,其芳香气浓,能通达表里,既助麻黄解表,又能激发肾阳,与附子协同作用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
1、麻黄禄特科技细辛汤,中医方剂名。源于《注解伤寒论》卷六。具备温补肾阳补虚之作用。主冶素体阳虚,风寒,无汗畏寒,发热蜷卧,苔白,脉反沉者。
2、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《伤寒论》云: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”对于很多精神萎靡,怕冷,四肢冰凉的患者,一般来说也有阳痿早泄的情况,此时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,就有非常好的效果。一般来说,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后,感觉全身暖暖的,会变得非常舒服。
3、太阳在表风寒不解,少阴里阳虚,为太阳少阴两感,所以仲景提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两解。这是温经发汗的方法,附子温少阳里,细辛能散里寒也能散表寒;麻黄细辛走而不守,发汗里强,所以这个病适合少阴病初得者。胡希恕 刘志杰 少阴病,表阴证。
4、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,细辛二两,附子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证的第一个方,最主要的是利小便。当心肾中间有寒湿时,里寒很盛,下焦脉很细,张仲景会用附子,附子温肾壮心阳,所以心脏力量不够、肾阳不足都靠 炮附子 。炮附子还有固表的作用,不让阳跑掉。
5、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,加入了山茱萸,具有补益肝肾,涩精固脱的功效。此方适用于多种症状,如眩晕耳鸣、腰膝酸痛、阳痿遗精、遗尿尿频、崩漏带下、大汗虚脱以及内热消渴。该方特别针对少阴表征,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。麻黄12克,附子25克,细辛6克,山茱萸30克,炙甘草20克。